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BG视讯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|谢朋宣:扶贫干部当永葆“扶贫初心”,继续前行

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6:18    次浏览

“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,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。”脱贫攻坚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,干部状态决定攻坚状态。(人民网10月12日)脱贫攻坚战已在全国贫困地区轰轰烈烈的展开,各级各地更是将其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,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不仅是对世界作出的承诺,更是对全国人民尤其是贫困人群的承诺。当前,脱贫攻坚已进入深水区,贫困人口这块“硬骨头”更是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,虽然各地在脱贫攻坚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。但我们不难发现,一些扶贫干部状态不佳、工作不力的现象依然存在,为此,强化扶贫干部扶贫初心,激发他们扶贫激情尤为关键。众所周知,广大基层扶贫干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力军,这些年来,他们按照“用心、用情、用力开展扶贫工作”的要求,扎根农村、心系群众、艰苦奋斗,努力当好贫困群众脱贫的“催化剂”“助推器”,成为脱贫攻坚的“中流砥柱”。但随着扶贫难度的越来越大,扶贫要求的越来越高,一些扶贫干部开始出现示弱、跟风、包办、攀比等心态,严重影响了扶贫的进度和质量。“弱势单位”扶贫干部,因资源有限,出现示弱心态。我们发现各地向贫困村、后进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干部,他们扑下身子干,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。但是,也有部分干部因为选派单位资源有限,开展帮扶工作感觉有心无力,以“弱”示人,以致无所作为。一些第一书记更是感觉有劲使不出,也不知道该如何使劲,扶贫工作无法开展,部分群众也渐渐由热盼转向失望。客观而言,“强势单位”和“弱势单位”在调动资源和引进项目方面确实存在差异,但扶贫并不仅是拉项目、送东西。而是应当做好群众致富的带头人;要在精准帮扶措施的实施和发展规划上下功夫,摸清楚贫困地区的短板,摸清贫困户的真实想法,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,让贫困群众愿意干、知道怎么干。而不能一味抱怨单位不给力,给自己的不作为找借口。缺乏实地调研,热衷于随大流,出现跟风心态。一些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过程中,对当地资源、市场形势没有深入调研,乱开方子,不仅给当地村民帮了倒忙,还严重打击了当地群众的热情。这种“跟风式”扶贫的出现,主要因为部分扶贫干部不清楚扶贫对象需求是什么,不清楚帮扶区域核心资源是什么,不清楚最适合当地实际的扶贫工作机制是什么。扶贫是系统工程,不可能一蹴而就,而应以实地调研为基础,把扶贫政策细到“一县一镇一村一户一人”,使得扶贫需求具体化、数字化。在此基础上,以微观的需求目标为导向,逐一制定对应的扶贫方案。干部干活群众看,出现包办心态。由于个别群众不积极,工作又有要求,基层干部不得不出钱出力、一力承担垫钱垫物为过关。包办心态的出现,跟现在脱贫攻坚的考核方式也有一定的联系。一些地方对于扶贫结果卡得很严,“不摘贫困帽就摘官帽”“不脱贫致富就不调岗”,在这种考核压力下,不排除有的干部采取“非常规措施”。为此,各级政府应结合贫困村、贫困户实际和农业发展规律制定任务时限,科学考核,避免把干部逼上“包办”的道路。为求政绩,忽视实际乱上项目,出现攀比心态。在扶贫中,由于扶贫干部都在想办法、找思路,大家在扶贫一线干得怎样,成绩和数据对我们来说很重要。但是,可能也因为太在意成效和跟其他人的比较,我们在还没找到贫困症结的情况下,就急着出手、争着拿项目,忽视了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,心情可以理解。但是过分追求短期内出成绩、比成效,就很容易让脱贫攻坚走偏。脱贫攻坚需要稳扎稳打、步步为营,更要结合当地实际,找准贫困的根子,合理规划脱贫路径,夯实稳固扶贫效果。扶贫干部更要在扶贫道路上永葆扶贫初心,继续前行。